发布时间:2025-11-14 人气:4 作者:天之恒
欧盟CE认证是医疗器械进入欧洲市场的强制性合规标志,其法规框架以《医疗器械法规》(MDR 2017/745)和《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法规》(IVDR 2017/746)为核心。这两部法规分别于2021年5月26日、2022年5月起全面实施,取代了旧版MDD/IVDD指令,在风险分类、临床评估、质量体系及上市后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分类体系与风险分级
欧盟按风险等级将医疗器械分为I、IIa、IIb、III类。I类为低风险(如医用棉签),IIa类为中低风险(如血压计),IIb类为中高风险(如超声设备),III类为高风险(如心脏支架)。分类依据包括接触人体方式、使用时长、是否植入等维度。例如,侵入式设备若直接接触心脏或中枢神经系统则归为III类,而普通外科器械可能归为I类。不同类别对应差异化认证路径:I类多数可自我声明,IIa类需公告机构审核技术文件,III类则必须通过临床试验及严格的体系审核。
认证流程与核心要求
企业需首先确认产品适用法规,通过欧盟NANDO数据库选择具备资质的公告机构(如TÜV、BSI)。技术文件是认证核心,需包含产品设计验证、生物相容性测试、风险管理报告及临床评估数据。高风险器械(如III类植入物)必须提供临床试验报告,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。质量管理体系需符合ISO 13485,覆盖设计开发、生产控制、不良事件监测等全流程,并接受公告机构现场审核。
上市后监管与持续合规
CE认证并非“一劳永逸”。企业需建立上市后监督体系(PMS),包括不良事件报告、定期安全更新(PSUR)及性能跟踪(PMPF)。高风险器械还需实施唯一设备标识(UDI)系统,实现全生命周期追溯。法规要求技术文件保存至少10年(医疗器械为15年),并需随产品设计变更或法规更新及时调整。
挑战与应对策略
企业常面临分类误判、临床数据不足、体系运行脱节等挑战。建议提前咨询专业机构,利用MDR过渡期(如III类植入物延长至2026年)完成合规改造。同时,需关注欧盟动态,如2023年修订的过渡条款及UDI实施细则,确保持续符合最新要求。
CE认证不仅是市场准入的“通行证”,更是保障患者安全的核心防线。企业需以法规为准绳,构建全流程合规体系,方能在欧盟市场稳健发展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