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L: 138 2641 2791

澳门医疗器械的产品分类介绍

发布时间:2025-09-12 人气:8 作者:天之恒

澳门特区作为国际医疗枢纽,其医疗器械监管体系以风险分级为核心,构建了科学严谨的分类管理框架。根据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制度》及配套法规,澳门将医疗器械按风险等级划分为三大类,并配套差异化的注册、流通及监管机制。


I类低风险器械涵盖非侵入性、表面接触类产品,如血压计、体温计、医用绷带等。此类产品实行备案管理,无需行政准照即可进出口及零售,但需符合基础安全标准。例如,普通体温计仅需提交技术参数及生物相容性报告,完成备案后即可流通。


II类中风险器械细分为IIa与IIb子类。IIa类如超声诊断设备、血糖仪等,需通过注册或备案流程,强调性能稳定性验证;IIb类如输液泵、电动轮椅等,除注册要求外,进出口还需持有经营准照。该类别产品需提交临床评价数据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(如ISO 13485),确保生产全流程可控。


III类高风险器械包括植入式器械、体外诊断试剂、心脏起搏器等。此类产品必须完成严格注册审批,禁止零售,仅限供应医疗机构及科研单位。监管实施“双轨制”管理:需提交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说明、临床评价报告及不良事件监测计划,并接受药物监督管理局的现场核查或远程审计。例如,人工关节植入物需提供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,证明其长期安全性与有效性。


在监管机制方面,澳门药物监督管理局负责统筹全生命周期管理,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则发放“受管制外贸活动登记”资格。进口商需按“分类确认—预先许可—进口准照”三步流程申请,其中III类器械审批周期最长,需18个工作日完成分类认定,进口准照有效期30天。


上市后监管强调持续合规,包括定期现场检查、不良事件强制报告、产品变更管理等。标签与说明书须采用中/葡双语,明确标注产品名称、规格、使用方法及警示信息。违法销售未经注册器械将面临刑事处罚,确保市场秩序与公众健康安全。


澳门通过风险分级与动态监管,既保障了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,又促进了产业创新与国际接轨。企业需严格遵循分类标准与注册流程,方可在这一规范化市场中实现长远发展。


关键词标签 / keyword tag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