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11-25 人气:11 作者:天之恒
随着2025年医疗器械监管法规的全面升级,产品注册申报已进入"全生命周期管理"新阶段。根据最新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》,注册人需对产品安全性、有效性承担法律责任,这要求企业从研发到上市的每个环节均需严格遵循法规要求。
法规遵循与动态调整
企业需重点关注《分类目录》的过渡期政策。例如,2025年1月1日后新受理的注册申请必须按新目录执行,而此前已受理的案例可沿用原目录但需在证书备注栏标注新类别,有效期最迟至2027年1月1日。对于涉及管理类别调整的产品,企业需及时向相应监管部门申请变更注册或备案。
技术文件核心要求
产品技术要求需具备可操作性,需涵盖性能指标、原材料、生产工艺等要素。注册检验报告必须由具备资质的机构出具,检验项目需覆盖技术要求的全部内容。临床评价需根据产品风险等级选择路径,高风险产品需开展符合伦理要求的临床试验,并提交包含试验设计、受试者信息、试验结果的详细报告。
质量管理体系构建
ISO 1348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基本门槛。企业需建立涵盖设计开发、生产、储存、安装的全流程管理体系。对于三类医疗器械,体系需运行至少6个月,并完成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。2025年新版标准强化了供应链全流程风险管理,新增数字化追溯系统和AI医疗设备管控条款。
注册申报流程要点
申报流程包括申请、受理、技术审评、现场核查、审批、发证等环节。技术审评阶段需重点关注审评人员提出的问题,及时补充材料或解释说明。现场核查需确保生产条件、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法规要求。审批通过后,需妥善保管注册证,并在有效期届满前申请续展。
上市后监管要求
产品上市后需建立不良事件监测系统,严重伤害或死亡事件需在24小时内报告,其他事件需在30日内报告。企业需持续维护质量管理体系,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,及时响应监管部门的检查要求,并根据法规变化调整质量管理体系。
在注册申报过程中,企业还需注意保密信息的处理,对商业秘密进行脱敏处理或提交保密承诺书。关键岗位人员需具备相应资质,并定期接受法规、质量管理体系、产品技术特性等方面的培训。通过系统化的合规管理,医疗器械企业可有效提升注册效率,保障产品安全上市,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