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10-16 人气:7 作者:天之恒
新西兰医疗器械监管由卫生部下属的Medsafe(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管理局)主导,依据《1981年药品法》《1984年药品条例》及《2021年药品(医疗器械)条例》实施,后者与国际标准(如欧盟MDR、ISO)接轨,强化风险分级与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监管框架与产品分类
新西兰采用全球协调的GHTF分类体系,将医疗器械分为四类:I类(低风险,如普通医用口罩)、IIa类(中低风险,如血压计)、IIb类(中高风险,如心脏除颤器)、III类(高风险,如心脏瓣膜)。分类基于预期用途、侵入性、接触时间及技术特性,直接影响注册路径。例如,I类可走“供应商符合性声明(SDoC)”路径,仅需提交基础技术文件;II类及以上需通过“符合性评估证书(CAC)”,由Medsafe认可的第三方机构评估,III类还需提供临床试验数据。
注册流程核心步骤
预分类与准备:制造商需参照Medsafe《医疗器械分类指南》初步分类,必要时提交预分类申请(费用约2000-5000新西兰元)。技术文件需包含产品设计、生物相容性测试、风险管理报告(ISO 14971)、临床评价(III类需临床试验)、ISO 13485质量管理体系证书等。
本地化要求:必须指定新西兰境内“赞助商”(Sponsor),负责对接Medsafe、上报不良事件(24小时内)、确保标签合规。标签需标注英文产品登记号、赞助商信息及预期用途,并符合《2021年条例》要求。
申请与审核:通过Medsafe在线系统(CMR Portal)提交申请,I类审核周期约1-3个月,II类及以上3-12个月(III类可能更长)。审核包括技术评估、现场检查(高风险产品)及补充信息反馈。获批后产品进入WAND数据库,可合法上市。
市场后监管:需持续更新技术文件,配合Medsafe随机抽查,定期报告不良事件。设计变更或工艺调整需重新评估或备案。
特殊要求与误区澄清
国际认证复用:CE、FDA等认证可简化CAC流程,但需补充赞助商文件、本地化标签等,不可直接替代备案。
WAND登记:所有非IVD器械必须完成WAND登记(IVD自愿),登记无费用但需持续有效,赞助商需保留技术文件备查。
常见误区:I类仍需基础测试报告(如无菌验证);忽视后续合规可能导致登记撤销;进口商需提供备案证明以清关。
新西兰医疗器械注册以“风险分级+全生命周期管理”为核心,强调国际标准兼容性与本地化细节。企业需提前6-12个月准备,利用国际认证成果减少重复工作,同时严格满足赞助商、标签等本地要求,确保合规高效进入市场。